首页 经验 正文

青果汽车(滴滴发布首款定制网约车D1)

11月16日晚,在第12场“滴滴开放日”活动现场,滴滴出行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

用滴滴方面的话讲,这款车是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的定制化设计。

据了解,作为第一款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车新物种,D1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历时三年共同设计开发。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在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快速迭代。我们预测,到2025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滴滴希望引领一种轻资产的生活方式,未来未必需要买车,D1在尝试给大家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这一代年轻人的父辈已经不能告诉我们怎么生活了,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特立独行的、符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有机会去引领、有机会对世界选择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幸运。”

D1采用清新的“青果色”作为主打色调,有别于目前城市街道上车辆的常规颜色。它针对司机场景和乘客需求分别做了定制化设计。

针对司机,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等,让司机在长时间驾驶工作中减缓疲劳。

为降低司机的营运成本,D1在租金、充电等方面更加实惠。D1还联通了车与滴滴平台,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方向盘上的“滴滴键”,司机师傅通过“滴滴键”一键接单,再也不用在行驶过程中用手机接单。

对乘客来说,D1是一款“可遥控”的网约车。

乘客上车前可以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等。当乘客呼叫D1时,平台会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彩虹接驾灯”让乘客更方便找车。D1的单侧电滑门让上下车体验更好。

在安全方面,D1搭载了AEB系统,急行遇障时会自动刹车,保障司乘安全。这是在同档车中首次采用AEB系统,也是首款搭载AEB系统的网约车。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在介绍D1时表示,“这是一款专为共享而生的新物种,包含了三大独特设计理念:一是“由内而外”设计,二是产品即服务,为用户(司机和乘客)专属设计,三是通过数据赋能,智能可迭代。D1首次在数据层面将整车数据与滴滴平台数据打通,实现了线下交通工具与线上运营平台的结合。”

滴滴网约车CEO付强透露,D1将首先在长沙试运营,陆续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用户可以通过滴滴App呼叫D1。让大家都能真正做到“不买车,也能坐上更舒适的好车”。

两年前,滴滴联合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共建开放、相互赋能的汽车运营商平台,共同推进出行行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发展。定制网约车的创想因此萌生。

半个月前,滴滴宣布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过去五年,滴滴年运送乘客量超过100亿人次。今年国庆节前,滴滴创下了单日为全球提供6000万次服务的纪录。出行人数的迅速增长,导致出行方式加快重构,消费者期待可定制和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D1上线,滴滴比亚迪推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

1.纽曼Newsmy

始于1996年,集数码产品/汽车DVD导航/移动存储/汽车电子等业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2.先科SAST

始建于1984年,专业从事视听影音/数码电子及日用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深圳市国投先科电子有限公司。

3.索浪Solam

始于1999年,车载数码领域领先厂商,专业生产各类车载数码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索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4.网易青果

网易公司推出的智能硬件品牌,网易杭州研究院研发的集蓝牙播放功能与车充功能于一体的车载蓝牙播放器,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5.小米睿米

小米智能家庭旗下,专注于车载智能产品研发设计,车载智能领域创新者,小米生态链企业,无锡睿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喜马拉雅好声音

国内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打造的颇具网络知名度的智能车载蓝牙播放器,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7.PHILIPS飞利浦

始于1891年荷兰,享誉全球的跨国电子品牌,专注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的大型电子公司,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

8.车听宝

国内大型网络音频聚合平台多听FM推出的智能车载硬件,即插即播的智能车载云电台,杭州多听科技有限公司。

9.凯诺思CrossElec

十大车载MP3品牌,专注于汽车电子/移动多媒体和安防系统的研发及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深圳市凯诺思电子有限公司。

10.Seiwa

日本大型汽车用品饰品公司SEIWA集团旗下,以其独具特色的产品颇具知名的汽车用品品牌,清轮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车载MP3.车载MP3[引用时间2018-1-24]

这两天,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定制纯电动网约车D1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说在过去,滴滴仅仅是躺在手机里的一款软件,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滴滴就会成为开在路上的车。

从软件的不断升级到软件硬件的同步优化,如此“软硬兼施“的策略正是滴滴向共享出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或许不尽然。

在抓用户的需求与痛点方面,作为运营平台的滴滴显然比车企的主机厂们更有发言权,因为它手握大数据。有句话叫做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有时我们心中所想或许并不真实,而有一个可怕的上帝视角比我们更了解自己,那就是大数据所记录的我们的行为轨迹,毕竟人的行为比想法来得更为可靠。

D1就是基于滴滴的大数据而定制打造。自2012年上线以来,经过8年的时间,滴滴已经累积了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和百亿次的出行数据。在网约车领域,司乘两端各自的需求甚至衍生需求隐藏需求,都被滴滴一网打尽。而这些需求也都在D1身上得到了体现与满足。

首先是安全性。

在车辆自身的安全性考量上,滴滴为D1打造了右侧的电动滑门,避免乘客上下车开门时容易造成的事故隐患。还搭载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提升安全值。

在司机驾驶的安全性上,D1在方向盘上直接设置了一键接单的按键,司机无需再在手机端进行复杂的操作。同时D1还引入了滴滴自行研发的车机系统DIIA,该系统支持语音控制开关车门和空调设置,实时分析司机的驾驶行为及状态,可以针对疲劳驾驶、打电话、抽烟、不目视前方等分心驾驶行为进行语音提醒,最大程度保障驾驶安全。

此外,D1还有一个类似智能信控的后台系统,每一辆D1的运营情况后台的工作人员都了如指掌,可以对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进行全局掌握并及时介入。

针对司乘的人身安全方面,DIIA设置了人脸识别登录,司机本人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登陆该系统启动车辆。

其次是舒适性。

顺应乘客对舒适度的需求,D1被设计成了一款类MPV的车型。媲美C级车的后排空间是给乘客最大的尊享。后排提供杯托和USB接口,前排座椅的后侧还有显示屏可以供乘客进行影音娱乐。针对驾驶员也有舒适性的设计,独立肘靠、电动调节腰托、定制化的座椅硬度等也都为司机的舒适度加码。

第三是便捷性。

对于用户而言,最大的便捷性就是可以在APP上设定彩虹灯预约接驾,乘客在等车时通过灯的色彩就可以分辨出哪辆车是来接自己的。此外,在呼叫D1时还可以提前在APP上设定空调温度和后排座椅加热,便捷而又人性化。

这款青果色的D1将在12月份率先在长沙试运营,随后将开向全国。

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从黄金增长的十年开始进入瓶颈期。面临产销的下滑,诸多车企力图向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出行领域成为众矢之的。

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江淮的“和行约车”,一汽的“旗妙出行”,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共同推出的T3出行等纷纷成立,试图在网约车领域与滴滴一较高下。

而滴滴也在2018年初就与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等31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联合成立了“洪流联盟”。除此之外,还先后与理想、北汽、比亚迪、大众等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定制版的新能源汽车。D1就是率先推出的一款。

出行领域的蛋糕被越做越大,但它对于不同企业的意义恐怕并不相同。传统车企意在寻求新的业务突破,而滴滴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滴滴希望引领一种轻资产的生活方式,未来未必需要买车,D1在尝试给大家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这一大胆的想法似乎昭示了滴滴的野心,所谓的共享出行意欲要革汽车行业的命,在车企们使尽浑身解数想要造出未来之车的时候,D1的出现,突然让买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选项。滴滴将购车需求巧妙地转变为了购买出行服务,这对于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恐怕都将是个颠覆。

于行业而言,当定制成了主流,未来的车企是否仍是今天这般模样?当定制的主体不是消费者而是平台,未来的车企又将如何自处?

有人说D1的这场发布中滴滴明显占据主角,比亚迪似乎仅仅是一个供应商。事实上,如果这盘棋下得如意,也许就在滴滴希望打造的共享出行的未来,传统车企真的会沦为出行平台的供应端。当定制遇上共享,车企或许会成为完全2C的一个存在甚至或许将不复存在。因为对于一个可以整合资源的平台来说,它只需打通供应链就够了。

于整个社会而言,滴滴剑指的未来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

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习惯是被培养出来的。也许有一天,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当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当人们受惠于良好的而有序的社会环境,最大化地节约公共资源成为人们共识的时候,又有谁敢断言说共享出行不会成为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新风尚呢?毕竟人们的需求再如何进化,享受安全舒适又便捷的服务也始终是核心。如果共享出行提供的服务足够优秀,是否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又有什么重要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当主机厂的车间也能实现完全柔性化生产的时候,汽车对于人们而言也仅仅是作为某种身份或者阶层的标配,而失去了它实际的使用意义也未可知。正如今天的电视似乎是新房客厅的标配,却不再占据我们时间的主流。

我们尊重每一个企业对未来的畅想,毕竟我们今天的生活得益于多年前人们的大胆想象,而未来的模样也一定会出自今天敢于畅想并勇于实践的人。

当前的汽车行业百舸争流,未来属于谁我们不敢断言。数风流人物,但看万类霜天竞自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