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谁发明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哪个汽车生产商最先运用的这个技术?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汽车发展史,最早汽车成产商由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就是本茨公司了。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吧:
你问,自然吸气发动机,其实就是标准称之谓的内燃机发动机。既然有内燃机,那么有没有外燃机呢?有,就是蒸汽机车,也就是我们说的火车,当然现在已经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所淘汰。涡轮发动机是在人类发明飞机以后,由于内燃发动的曲轴连杆的转速达到一定极限不能运转再快,不能满足飞机高速发动机的需求,才开始研发出来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利用涡轮一个方向旋转完成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工作原理,改变了曲轴连杆往复运动的制约,从而增高转速。所以内燃机做为前期的基础,技术肯定成熟于后者涡轮喷气发动机了。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用煤气燃烧产生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想用来代替马为拿破仑的军队拉炮车。但是这种车的时速仅4公里,而且每15分钟就要停车向锅炉加煤,非常麻烦。后来车在一次行进中撞到砖墙上,碰的支离破碎。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同年10月,卡尔·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专利号:37435a)。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
1829年,英国的詹姆斯发明了时速25公里的蒸汽车,该车可以作为大轿车使用。这种汽车装有笨重的锅炉和很多煤,冒着黑烟,污染街道,并发出隆隆的噪声,而且事故频繁地出现。 1860年,法国工人鲁诺阿尔发明了内燃机,用大约1马力的煤气发动机来带动汽车,但效果不好。不过,汽车就是在这种内燃机的影响下产生的。从此,有很多人想改进内燃机,要把内燃机用在汽车上。1882年,德国工程师威廉海姆.戴姆勒开始进行内燃机的研究。他发明了用电火花为发动机点火的自动点火装置,然后,在这一发明的基础上制造出优秀的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每分钟900转,结构简单紧凑,而且能产生很大的功率。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这种汽油发动机,第二年开始装配在二轮车、三轮车和四轮车上,制成了汽油发动机汽车。特别是1886年制造的汽油发动机四轮载货汽车,装有l.5马力的发动机,时速达18公里每小时。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这是值得钦佩的。
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乘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
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的代表在“经营协议书”与“合资章程”上签字,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将在首都诞生。1985年3月,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拍板的国内首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结束了“闭门造车”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开辟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
1986年3月25日至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名车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入“七五”计划。
1987年8月12日,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北戴河,在会议上最终明确了在中国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基地的决策,并将轿车工业定点为上海、一汽、二汽三家,业内俗称的“三大三小”格局形成。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走出了“中国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这样一个漩涡,明确了发展轿车工业这一决策。
1988年引进奥迪100,当中德双方签署奥迪100技术转让协议的那一刻,“一汽奥迪100”深刻影响了中国轿车市场甚至轿车工业。
1991年2月8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投资42亿元,中德双方持股比例为6:4。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诞生。
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中国轿车工业在合资车型的挤压下暂别“自主产品”。不过,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上海汽车将再次回到“自主时代”。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停产了16年的上海牌轿车在上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燃料电池轿车身上重生。
1997年广州标致停产清算。广州标致的失败是一个悲剧,使中国汽车“三小”格局被改变,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并未止步。标致在2003年卷土重来,并在中国顺利发展。 1999年12月18日,奇瑞第一辆车——“风云”下线,拉开了奇瑞造车的序幕,也打响了自主品牌轿车的第一枪。
1980年以后到2000年以前的20年间,中国汽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1992年,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2000年突破200万辆。而轿车产量的发展,从1980年的5400辆发展到2000年的61万辆,从这些数字的递增,无不佐证了这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正如人们常说的,历史的车轮是无法抵挡的。也许有波折,甚至有倒退,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汽车的发展显然在大踏步的前进。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此为契机,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一举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4]。2012年中国汽车全年产销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
进经过十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先后上市的一汽红旗、北汽绅宝、长安睿骋、吉利帝豪、比亚迪思锐及此前已经先后上市的上汽荣威、广汽传祺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高端轿车向合资品牌发起集团式冲锋,将逐步改写自主品牌乘用车只能在中低端抢占市场的现状。
希望能给予你帮助
9月22日,湘江新区与中国汽研签订了《中国汽研智能网联国检中心项目合作协议》、湘江智能与中国汽研签订了《设立合资公司之股东协议》。湘江集团副总经理,湘江智能董事长、总经理谢国富,中国汽研总监、中汽院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作为签约代表上台签约。
成立合资公司
湘江智能是湖南湘江新区智能交通、智能网联及新基建创新型企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载体,是长沙市政府指定的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第三方监管机构,主要承担着长沙市及新区智能交通领域建构应用场景、测试运营和研发工作。
中国汽研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是中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
此次,湘江智能和中国汽研签约,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成立合资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四大类,包括了标准检测服务、研发验证及评价服务、共性技术研发和推进地方标准等其他服务。
合资公司的成立将进一步完善长沙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检测产业链体系,共同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拓展产品技术场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与机制,提升湘江智能业务板块及商业经营能力;加快实现中国汽研国内战略布局,打造立足湖南、布局华中、辐射全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检测服务能力体系。
共同筹建国检中心
2020年4月18日,湖南省工信厅、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中国汽研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框架协议中,三方约定将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研究、应用场景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建设、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影响力提升六大方面开展合作。
此次签约就是为了落实三方框架协议,加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的批筹、建设与运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领域的合作。
湘江智能和中国汽研将依托湘江新区政策资源优势及中国汽研生态链资源,致力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在湖南落地。双方的合作将推动湘江新区已有智能网联相关硬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商业化运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化认证权威,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工作,参与推进地方标准先行,助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承担国家部委科研项目,承接世界级赛事活动,参与智慧类项目实施工作,成为一家立足湖南、布局华中华南、辐射全国的集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于一体的权威技术机构。
国检中心(湖南)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检测行业排头兵、检验检测技术高地。根据规划,国检中心(湖南)总体规划为“一平台、两区域”。“一平台”即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检测认证平台,“两区域”即拥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和智能系统检测实验室两个核心功能区域。其中测试区实现整车及部件系统性综合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实现整车及部件仿真和独立性能检测。“一平台、两区域”均以国际一流标准协同满足检测、科研、教学、会议、孵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条件。
根据行业分析,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特别是ADAS性能检测市场将会在2022年前后迎来爆发期。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一旦建成,将进一步拓展智能汽车检测业务类型和盈利能力提升,填补湖南国家级权威检测认证机构空白,补全智能网联产业链检测认证环节,形成产业链闭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