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起底夺命面包中的脱氢乙酸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染色馒头到“科技与狠活”,再到最近的“夺命”面包事件,食品添加剂尤其是防腐剂的使用,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脱氢乙酸钠作为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因其广泛的应用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脱氢乙酸钠在面包等食品中的应用、安全性争议以及国际使用标准的差异,以期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认知。

脱氢乙酸钠的基本概述

脱氢乙酸钠,又名脱氢醋酸钠,化学式为C₈H₇NaO₄,是一种低毒、无臭、易溶于水的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它作为脱氢乙酸的钠盐,具有广谱的抗菌能力,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特性使得脱氢乙酸钠在食品、饲料、药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脱氢乙酸钠常被用作防腐剂,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霉变和腐败,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有效渗透到细胞体内,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防腐保鲜的效果,由于脱氢乙酸钠易溶于水,无特殊味道和颜色,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成为商家青睐的防腐剂之一。

脱氢乙酸钠在面包中的应用与争议

广泛应用

脱氢乙酸钠在面包等烘焙食品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它不仅能有效抑制面包中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还能保持面包的色泽和口感,延长其保质期,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脱氢乙酸钠的使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安全性争议

近年来,关于脱氢乙酸钠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级,科学研究表明,脱氢乙酸钠在低浓度下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显著,且残留量低、消除速度快,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长期高剂量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对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血液凝血异常等问题。

这些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剂量问题:脱氢乙酸钠的毒性与其摄入量密切相关,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一旦超量使用,就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脱氢乙酸钠的耐受性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敏感人群在摄入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3、长期影响:虽然短期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无明显危害,但长期摄入的累积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

新国标的调整

针对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问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该标准明确规定,自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将不再允许用于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包括月饼)等食品中,还降低了其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由原先的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

这一调整是基于对脱氢乙酸钠安全性研究的深入分析和公众健康风险的评估,新国标的实施,旨在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障公众健康。

国际视野下的脱氢乙酸钠

各国使用标准的差异

脱氢乙酸钠在国际上的使用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89年起将其列入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系统(INS)中,但各国对其使用范围和限量的规定各不相同。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有严格限制,仅允许其用作切块或去皮南瓜的防腐剂。

日本:日本允许脱氢乙酸钠用于黄油、奶酪和人造黄油等乳制品中,但对其使用量和残留量有明确规定。

欧盟:欧盟未批准脱氢乙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仅允许其在化妆品中使用。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国对脱氢乙酸钠安全性的不同评估和监管政策。

科学研究与评估

科学界对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高剂量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对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这些研究为各国制定和调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研究往往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评估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剂量、暴露时间、个体差异等。

公众认知与食品安全

公众认知的误区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往往存在误区,部分消费者将食品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所有添加剂都有害健康;也有部分消费者过于追求食品的“零添加”,忽视了食品保质期和安全性问题。

这些误区主要源于对食品添加剂缺乏科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