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不起眼却充满变革活力的小城——吉林省通榆县,近期因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而备受瞩目,这座小城在地方机构改革的浪潮中,毅然决然地撤销了超过900个议事协调机构,为基层减负、提升行政效率树立了新的标杆。
通榆县改革新篇:超900个机构撤销背后的基层减负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地方机构改革成为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减轻基层负担的重要抓手,通榆县,这座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小城,以其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务实的改革举措,成为了本轮地方机构改革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改革背景与动因
长期以来,基层政府面临着“文山会海”的困扰,大量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不仅增加了文件处理和会议负担,还导致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通榆县作为基层治理的缩影,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榆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将撤销和精简议事协调机构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
改革举措与成效
通榆县的改革举措可谓雷厉风行,据统计,该县在本轮机构改革中撤销了超过900个议事协调机构,其中包括县级层面的125个和乡镇层面的810个,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通榆县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双岗镇,这一改革举措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该镇撤销了109个议事协调机构,如推进“地趴粮”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等,这些机构的撤销并未影响相关工作的推进,反而通过“清单化”管理,使工作任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双岗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改革后,各部门按职责承担相应任务,协调工作由乡镇分管领导承担,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革背后的故事
通榆县的机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县委编办主任常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革遵循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县级层面保留的25个议事协调机构是经过通盘考虑后确定的,且对议事协调机构数量实行总量控制,后续将根据工作实际动态调整,这一举措既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又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在保留哪些议事协调机构的问题上,通榆县也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常明举例说,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当地保留了通榆县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种灵活性的体现,使得改革更加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
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通榆县的机构改革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机构数量减少,更是一次深刻的治理体系变革,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政府面临的“文山会海”问题,减轻了基层负担,提升了行政效率,这一改革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榆县针对基层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撤销和精简议事协调机构,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
改革必须注重实效,通榆县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效原则,通过“清单化”管理等措施,确保改革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改革必须保持灵活性,通榆县在保留议事协调机构时,充分考虑了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灵活性的体现使得改革更加符合地方实际,也更容易得到基层的拥护和支持。
通榆县的机构改革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基层减负、提升行政效率的美好图景,这座东北小城以其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务实的改革举措,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榆县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够借鉴通榆县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