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驶向安全的底线——全面解读中国酒驾处罚标准与法律责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车辆普及率的增长,酒后驾驶已经成为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酒驾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严厉打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对于酒后驾车行为的相关处罚规定吧!

酒后驾驶的概念及危害

(一)酒后驾驶的定义

酒后驾驶是指驾驶人员在饮酒后,酒精浓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状态下操作机动车的行为,按照国家规定,机动车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即视为酒后驾车;当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时,则属于醉酒驾车。

(二)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1、反应迟钝,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中枢系统,使驾驶员对突发状况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从而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2、视力模糊,过量饮酒后,驾驶员视力下降,色觉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准确识别交通信号灯颜色变化,导致闯红灯等违章行为发生几率增大。

3、精神亢奋,酒精刺激下,驾驶员容易产生兴奋感,导致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危险驾驶行为频发。

4、判断失误,饮酒者思维变得混乱,方向感丧失,容易发生逆向行驶、追尾等事故。

5、事故概率增加,据研究统计,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7倍左右。

酒驾的法律责任

(一)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5、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

1、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2、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如何避免酒后驾车?

1、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酒后驾车对自己、家人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潜在威胁。

2、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饮酒后自觉放弃驾驶权,选择乘坐出租车、网约车或由未饮酒的朋友代驾等方式出行。

3、积极倡导“喝酒不开车”的文明风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宣传酒后禁驾的重要性,提醒身边人时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

4、加强社会共治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法律法规知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活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打击酒后驾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希望每一位驾驶人都能深刻理解酒后驾车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文明出行、安全回家,为自己也为他人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