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立秋后,这些养生误区请绕行

立秋养生新篇章:避开误区,拥抱健康金秋

随着秋风渐起,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这一时节,标志着暑去凉来,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人体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阶段,立秋养生,重在顺应时节变化,调整身心状态,在众多养生方法中,不乏一些误区,若不慎踏入,非但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本文旨在揭示立秋后常见的养生误区,引导大家科学养生,享受健康金秋。

误区一:盲目“贴秋膘”,忽视营养均衡

误区解析

立秋后,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认为此时应多吃肉类以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脂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大不相同,普遍营养过剩而非不足,盲目“贴秋膘”只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等健康问题。

正确做法

立秋养生应注重营养均衡,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禽、蛋、奶及豆制品,同时搭配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误区二:过度“秋冻”,忽视保暖

误区解析

“春捂秋冻”是民间流传的养生谚语,意指秋季不要过早添加衣物,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这一做法需因人而异,对于体质虚弱、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过度“秋冻”可能导致感冒、关节炎等疾病复发或加重。

正确做法

立秋后,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早晚温差大时尤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背部和足部的保暖,避免寒气入侵,适当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洗鼻等,但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误区三:盲目进补,忽视体质差异

误区解析

立秋后,许多人认为是进补的好时节,于是大量食用滋补品,如人参、鹿茸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进补也需因人而异,盲目进补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引发疾病。

正确做法

进补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补,对于一般人群而言,可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如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等润肺生津的食物,以及核桃、黑芝麻等补肾益气的食物,对于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进补。

误区四:忽视运动,缺乏锻炼

误区解析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加之“贴秋膘”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身体肥胖、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有些人却错误地认为秋季是“养膘”的季节,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

正确做法

立秋后,应继续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运动时应选择适宜的天气和时间段,避免在早晚温差大或空气质量不佳时进行户外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误区五:情绪波动大,忽视心理调适

误区解析

秋季是自然界万物凋零的季节,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有些人却忽视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任由负面情绪蔓延,影响身心健康。

正确做法

立秋后,应注重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增进情感联系,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立秋养生,是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心状态的重要时期,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需警惕并避开上述养生误区,以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金秋时节收获健康与幸福,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并进,在立秋后的养生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