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全球最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系统完工

IT之家7月3日消息,在寻找无碳清洁能源的道路上,核聚变可能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可以根据需求启动和停止反应。

目前,3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等)正在法国合作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ITER”在拉丁文中意为“道路”,因此这个实验的缩写“ITER”也意味着和平利用核聚变能源之路。

▲图源;ITER

当地时间7月1日,随着19个巨大的环形场线圈运抵法国南部,ITER宣布聚变能项目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大型环形场线圈完工并交付。这标志着该反应堆设计过程的结束,距离投入使用仅一步之遥。

如图所示,D型的环形磁场线圈将被放置在ITER的真空容器周围,这是一个类似于甜甜圈状的腔室,也就是“托卡马克”。在容器内部,轻原子核将聚变成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线圈及容器的安装示意图

简单来说,科研人员将“燃料”(氘和氚)以气体的形式注入托卡马克装置,然后将电流通过气体使其电离成等离子体,也就是物质的第四态(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云”)。

然后,等离子体将被加热到1.5亿摄氏度(相当于10倍太阳核心温度)。在这一温度下,轻原子核的速度将被加速到足够高,从而碰撞并“聚合”。为了塑造、限制和控制这种极其炽热的等离子体,ITER就必须为其加载一个无形的磁场笼,全球最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系统完工使其精确贴合真空容器的形状,也就是这里用到的巨型线圈。

ITER这里使用的是“铌锡”和“铌钛”作为其巨型线圈的材料,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制造19个环形场线圈需要8.7万多公里的细线,这些线束主要是在中国、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生产。

通电后,这一线圈就会变成电磁体。然后,科研人员就会用液氦将其冷却到-269℃(4开尔文)时,它们此时就会变成超导体。

为了能够精确获得所需磁场,ITER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磁体组。18个D形环形磁场线圈将等离子体限制在容器内,还有6个环形叠加的偏置场线圈水平环绕托卡马克装置,共同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和形状。

在托卡马克的中心,圆柱形中央螺线管可利用能量脉冲在等离子体中产生强大电流。据介绍,ITER的等离子体电流峰值将达到1500万安培,这也创下了全球托卡马克装置新纪录。

据介绍,这里用到的线圈是由欧洲和日本机构赞助并制造的,高17米,宽9米,重约360吨。此外,其适用的不锈钢外壳重约200吨,足以抵抗ITER运行期间产生的巨大力量。

安装完成后,这些环形磁场线圈将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运行,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强的磁体。它们将产生总共41吉焦耳的磁能,相当于是地球磁场的25万倍左右。

组装完成后,ITER聚变反应堆将产生500兆瓦的峰值热能。如果连接到电网,将能够持续产生200兆瓦的电力,可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ITER科学装置的核心是托卡马克综合体,高80米(包括地下室),长120米,宽80米,这也是ITER平台的主体。这座七层高的建筑不仅将容纳ITER托卡马克,还将容纳30多个用于机器运行的不同的工厂系统。

该反应堆仅设计过程就耗时20年,制造工作横跨三大洲;其建设工作始于2013年,计划用10年完成建设,并运行20年,截至2015年投资就已经超过140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1020.53亿元人民币),预计于2025年正式开始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进一步开始进行全氘-氚聚变实验。